京杭大运河苏州段沿岸新规划(图)

导语 近日,苏州规划公示网公示了大运河苏州段沿岸新规划,一部文艺大片,来哉!

  京杭大运河苏州段沿岸新规划

  一、城市设计范围

  本次城市设计范围为北起相城区望虞河,南至吴中区吴淞江,东至宝带桥约40公里沿岸地区,涵盖相城、高新、姑苏、吴中四区,占地面积48平方公里。

  二、项目愿景

  打造京杭大运河文化带上具有苏式韵味的运河文化段落,构建“国际视野的遗产水岸、江南特色的文旅水岸、苏州个性的创新水岸和自我更新的宜居水岸”。

  01.国际视野的遗产水岸

  响应运河文化带建设号召,梳理并保护运河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在保障大运河历史文化节点及周边风貌特征的基础上,提升运河沿线城市空间的整体性与统一性。在强调大运河沿岸地区历史延续性的同时,满足国际化都市的城市功能诉求。

  02. 江南特色的文旅水岸

  运河沿线增设文化展示、文化体验、文化博览等文化设施节点,塑造沿岸特色文化主题段落,丰富沿河文旅活动,增加市民、游客文化参与度,构建大运河文化旅游脉络,彰显文旅水岸的江南特色。

  03.苏州个性的创新水岸

  提升运河沿线城市功能,完善城市支撑体系。丰富运河沿线公共要素与创新要素,围绕文化创意、商业服务、商务办公等功能,打造多个沿运河创新、创智功能组团,构建创新水岸。

  04. 自我更新的宜居水岸

  强调沿运河生态人文要素、慢行体系、休闲与服务配套,打造环境优美、设施齐全、通行顺畅、品质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保障运河周边水绿交织的生态格局,塑造沿运河舒适便捷的慢行网络,提升沿运河地区的宜居程度。

  三、实施策略

  01. 生态修复,添绿通廊

  修复京杭大运河的生态功能,增加沿河绿地空间,打通运河至周边地区的生态通廊,保障苏州水绿交织的生态格局。

  02. 协调功能,完善交通

  协调运河功能布局,提升岸线公共性,完善城市交通支撑体系,增强运河两岸空间联系。

  03. 传承文化,增补设施

  挖掘保护运河两岸文化要素,分段布局特色文化主题,增加文化设施节点,丰富运河文化活动。

  04. 地标统领,管控分区

  以文化地标为统领,分区引导控制建筑风貌,对滨河界面和背景空间风貌进行差异化管控。

  05. 以人为本,慢行提升

  以水绿交织的廊道为载体,贯通滨河慢行通道,增补慢行设施,创造便捷、舒适的运河慢行网络。

  四、整体城市设计

  1.规划空间结构

  “一带功能复合、两核区域中心、七廊生态织补、七彩运河生活”的空间结构。

  一带:京杭运河复合功能带。

  两核:两大区域城市副中心。

  七廊:七条运河两岸大型生态廊道。

  七彩运河生活:包括现代住区、郊野公园、智慧工业、保税物流、文化科创、商业金融、城市综合体在内的七类功能组团。

  2.交通系统规划

  道路等级:打造由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支路构成的车行交通体系,原工业地段改造提升后,适度增加路网密度,优化交通组织。

  静态交通:满足商业商务活动、游憩活动和交通集散功能需求,重点配建区域增设社会停车场。

  慢行交通:沿运河两岸布局慢行通道,补充慢行设施,增加跨河慢行桥,促使慢行系统成网成环,提升慢行空间景观品质,增强步行的舒适性与可达性。

  3.文化设施布点规划

  依托现有的文化自然资源,打造“一带十一段” 特色运河文化布局。

  沿岸根据分段文化主题,布置特色文化设施,如主题公园、文化街区、博物馆、文化广场等,体现苏州运河文化特征。

  4.空间风貌规划

  风貌分区:将运河沿线分为历史文化风貌段、现代商业与商务风貌段、SOHO小密活力街区风貌段、郊野自然主题风貌段、现代化产业风貌段、滨水特色居住主题风貌段等6大类景观风貌段落。依据不同段落的风貌需求,确定建筑风格、建筑色彩。

  沿河标志:围绕寒山寺古塔等历史文化地标,苏州市体育中心足球场等当代地标,打造沿河标志体系,通过十组历史、文化、商务地标,提升区域识别度。

  景观廊道:在《苏州市总体城市设计》的基础上,细化规划片区景观廊道沿线建筑的退让、贴线、高度控制,采用“阶梯式”退让方式,保障城市空间廊道的通透性。

  建筑高度:规划区分沿河“第一界面”与背景建筑区,在上位规划的基础上,基于人的视线感受,考虑运河宽度、建筑退让岸线距离对空间感受的影响,形成第一界面高度控制梯度线,保障沿河空间尺度。同时,基于高度变化的连贯性与焦点建筑的突出性要求,控制背景建筑的建筑高度,构建顺畅的城市天际轮廓。

  5. 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打造“一带统领,七廊织布”的生态格局,保护运河文化带及与其相交的七条生态廊道太湖望虞河生态廊道、绕城高速生态廊道、白荡港三角咀生态廊道、上塘河生态廊道、胥江石湖生态廊道、斜港生态廊道、太湖吴淞江生态廊道。

  通过“一带多点”的公园体系、沿河慢行系统,实现运河两岸“400米见园”的规划目标。

  6.岸线形式规划

  结合沿线功能,规划历史风貌型、现代居住型、工业仓储型、城市公园型、郊野休闲型文化创意型和城市中心型等7类典型岸线,采用新增挡浪板、新增灌注桩、驳岸加固、新建挡墙和新筑土堤等5类防洪加固方式。

  将防洪加固与景观风貌岸线打造统筹考虑,定制不同类型的运河水岸空间。

  五、分区城市设计

  金筑街——北环路段:

  打造“物流产业文化活力街区”整体形象,构建高新区保税区的重要物流服务配套区。

  依托产业功能转型升级,完善运河两岸道路交通体系,打通沿岸公共空间,增设产业主题文化设施,改造现有工业厂房,突出片区产业文化特征。

  北环路——金门路段:

  突出“苏式运河历史文脉传承核心街区”整体形象,打造承接苏式运河文化的城市片区。

  围绕寒山寺、枫桥历史风貌片区的保护与传承,优化片区文化旅游功能,完善车行交通体系,构建运河两岸慢行交通网络,控制沿河地块建筑高度、色彩、形式,突出片区历史文化特征。

  金石街——宝带路段:

  以“漕运文化传承的新地标”为形象要求,打造具有漕运历史文化的文创生活片区。

  通过对沿河工业、横塘驿站厂房等废旧设施的改造与更新,围绕漕运文化导入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商业,优化片区公共服务设施,重塑片区空间形象。

  南环路——斜港河段:

  构建“城市东南入口的产业文化长廊”的整体形象,围绕沿河产业基础打造商贸服务片区。

  以汽车贸易功能为基础,展览销售产业为方向,工业空间为载体,构建商贸服务片区。围绕功能更新,优化片区交通组织,在保留片区历史文化记忆的同时,升级片区城市功能。

  斜港河——南湖路段:

  以“城市更新背景下产城融合示范区”为形象定位,围绕产城融合要求优化片区功能。

  逐步更新沿运河地块用地功能,增强跨运河慢行联系,布局滨河文化、娱乐设施,提高沿河空间的开放度与参与感。

关注更新
返回本地宝首页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