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庙会由来及新意
导语 苏州的庙会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呢,苏州的庙会经历过了怎样的发展?现在的庙会和古代的庙会有什么差别,作用有什么不同,我们来看一下
五、苏州历史上的重要庙会与现今的庙会
历史上苏州的庙会极其丰富,可以说每个月都有,每个地方都有。而且活动丰富多彩,有很多非常有特色的庙会。这当然与苏州地方的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有关,同时也与苏州的民间信仰丰富发达有关。历史上苏州庙会规模盛大影响巨大的庙会主要有:
1.三节会:
在传统社会里,每年的清明节、七月半、十月朝,苏州城都会举行以城隍庙为中心的三节会,规模盛大。三节会上会举行盛大的出会巡街活动,州城内一府三县约有三十多个土谷神像,出会那天都要聚集在城隍庙。抬着城隍老爷从城隍庙出发经山塘到达虎丘,然后再回到城隍庙,出会分为水陆两路,队伍逶迤数里,有各种表演,庙会的仪仗就如官衙老爷出巡,队伍首前有差役鸣锣开道,内外执事扛着“肃静”“回避”以及写着老爷职官身份的御牌,后跟“四军夜”即庙里的皂隶(由衙门差役乔扮),一个拿写“捉”字的竹牌,一个手拿链子和手铐,双脚都要横走,有“红礼班”即刽子手。红礼班人员敞胸凸肚,若有肉店老板人员扮演的,则称“荤肚皮”,若是水果、豆腐店的人员主扮的则称“素肚皮”,身体赤膊,穿着小马甲,肚脐上贴膏药,头上插一根野鸡毛。出会队伍中有乘在轩轿内的城隍二老爷(大老爷不出堂的),由8人抬着,还有神马、神船备用相随。跟随的善男信女手持板凳,板凳上绑着木鱼、云磬,边走边敲边念词,念完一段要跪地叩拜,这称为“拜香”。还有若干名还愿者穿红衣红裤,披发加铐,扮作犯人,示愿作神灵的阶下之囚。有些欲求神灵赦免者则将百余斤的大镗锣和数十斤重的铁香炉用钢针穿挂在手臂上(也有挂石锁、锡烛台)。他们每走几步就敲一次,每次十三锤,这称作“臂锣”、“臂香”,表演者面无惧色和疼痛状,奔走自如,锣声震耳,使人惊心瞠目。除此,队伍中还有众多的民间杂技、文艺表演,还有抬阁,就是四到八名壮汉抬着一只方形或长方形的木台子行走,台面上由孩童扮作一出出戏曲人物的特定造型,有《劈山救母》、《目莲救母》、《火烧红莲寺》等,还有“站高肩”,即扮演者被专用竹竿等捆绑在一壮汉肩上而在队伍中行走。另有高跷表演,高跷者组成《唐僧取经》、《八仙过海》等,还有民间乐队,有笙、箫、笛、琵琶、弦子、二胡、月琴边弹奏边行走,还有杂耍、使刀、枪、棍、叉等。另外还有工艺八宝箱队伍、托罗手队伍等,展示一些工艺品及鲜花等供品。解放后,三节会停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