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民俗有哪些
导语 “君到故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苏州文化内涵丰富,节令民俗也不少,一般都会有相关的历史渊源和民间传说,并附有相应的传统节日娱乐活动和节令风味小吃。一起来看看苏州的节令民俗吧!
邓尉探梅
农历二月,光福邓尉山一带,梅花吐艳,犹如皑皑白雪,花香扑鼻,“红英绿萼,相间万重”,故被称作“香雪海”。届时游人舣舟虎山桥畔,遨游林下,留连忘返。清代李福作《元墓探梅歌》,曾用。雪花如掌重云障,一丝春向寒中酿,春信微茫何处寻?昨宵吹到梅梢上”的诗句来描绘邓尉的梅花。邓尉探梅之习相沿数百年而未衰。近年万象更新,人民生活安定,每至梅花盛开时节,苏沪一带游客踵至云集,光福沿途,道为之塞。
四月十四轧神仙
四月十四日是八仙之一的吕纯阳的生日,他是民间信仰中很有影响的神仙。
苏州阊门内中市下塘的福液观奉祀吕祖,俗称神仙庙,据说吕纯阳生日那天要化身乞丐、小贩,混在人群之中济世度人,因而逢此盛日每个人都可能是他的化身,轧到他身边,就会得到仙气,交上好运,这样你挤我挤的,叫作“轧神仙”。 轧神仙原先只是民间宗教活动,后来变为一年一度的盛大庙会。届时,神仙庙附近小摊林立,各色小吃、工艺品、花鸟虫鱼,应有尽有。苏州市政府为保留这个民俗节日,修复了神仙庙,重建了南浩街。目前,南浩街已成为苏州传统风味小吃、特色食品、民间工艺品、日用小商品以及花鸟鱼虫、古玩绣品等“苏”味极浓的市井文化集萃地,承载了历代苏州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的南浩十八景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是苏州旅游的新热点。
农历六月廿四吃雷斋素
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雷尊生日。吃“雷斋素”,就是为了崇奉雷尊而吃素,据说可以消灾避疫保平安。以前,苏州人吃“雷斋素”,一般从六月初一开始至雷尊生日结束,历时将近一个月。开荤这一天,观前街上的松鹤楼菜馆此时特别推出时令面点——卤鸭面,因此,苏州有句歇后语:“雷斋素开荤——卤鸭“。
贺年
春节,旧称过年。其时家家悬神轴、陈香案以祈新年安乐;又点香烛、具茶果粉圆于祖先神位之前,称“拜喜神”。正月初一日天明男子先起,开门放爆竹鞭炮,日“开门爆仗”。早餐吃小圆子和汤团,取团团圆圆之意。之后小辈向长辈、年幼者向年长者一一贺年道喜,称作“拜年”。其中尊长接受儿童拜年,必赐以果饵,益以银钱,谓之“压岁钱”。然后出门向师长、邻族亲戚家一一拜贺,互道吉利,一时“鲜花炫路,飞轿生风,静巷幽坊,动成闹市”,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解放以后,旧时过年的习俗,除迷信活动外,大都相沿未改。
元宵节和灯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吴中旧有“闹元宵”习俗。人们敲击锣鼓铙钹为戏,不同节奏有不同的箔称,如“跑马两夹雪”、“下西风”等;或三五成群,各执一器,边击边行,儿童嘻笑环绕,满街鼎沸,谓之“走马锣鼓”。元宵前后又称灯节,正月十三上灯,十八落灯。期间自制和出售的各种彩灯精奇百出,光怪陆离,人物类、瓜果类、百族类以及琉璃灯、走马灯等各色灯彩,名目繁多,令人目不暇接。夜晚城内城外游人如潮,“灯彩遍张,不见天日,”再加上盘旋跳跃的龙灯舞,热闹异常。乡间还有醵资造灯塔者,夜间上火,其光数里之外可见。还有赛灯之举,各以彩灯争妍斗奇,观者踊跃,其乐无穷。
打春
指立春那天用鞭子抽打泥做的春牛(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七夕取巧
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 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送财神
送财神是一些贫寒子弟,或街头小贩,他们低价买来财神像,穿街走巷,挨门挨户叫卖:“送财神来喽!”户主绝不能说“不要”,而要客气地说:“劳您驾,快接进来。”几个铜子就可买一张,即使再穷也得赏个黏豆包,换回一张。一个除夕夜,有时能接到十几张“财神”,这是为了讨个“财神到家,越过越发”的吉利。这种习俗在中国民间一些地区仍在延续。春节期间一些乞丐到村里挨家挨户乞讨钱财,主人施舍给他们钱财后,他们就在主人家门口的墙上贴上一张财神像。据记述,旧时苏北张家港周围贴财神的习俗:他们用黄纸刻上财神图案,去人家门上张贴,贴时口中念念有词,其词曰:“财神贴得高,主家又蒸馒头来又蒸糕;财神贴得低,主家开年好福气;财神贴得勿高勿低,主人家里钱铺地。”主人则答曰:“靠富”。
苏州船菜
苏州多水,苏州人爱作水上游,苏州的船菜、船点也就在船上发展起来了。相传吴王夫差曾与爱妃西施江湖宴游,开了船菜、船点之风。到唐代,山塘河开挖后,溯七里山塘而游虎丘,成为千年不衰的习俗;到石湖看月,胥江放棹,游船大多"艄舱有灶、酒茗肴馔,任客所指"。像近几年,苏州日益兴旺起来的"太湖船菜品尝",便是苏州旅游经济中一碟独具地方特色,又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佳肴",或谓吴地风俗的现代新版本。群山耸峙、碧波环绕的苏州光福镇窖上村的"农家乐一日游",让一批批海内外旅游者带着对恬淡纯美的精神追求,走进吴中民间的日常家居生活,走进农家栽果养花宴饮品茶的民俗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