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清明节祭祖需备16道菜 传承吴文化

导语 吴俗重祭,每临清明日,人无贫富,皆祭其先。曾经,苏州人的祭祀就有很多讲究,有些细节甚至是苏州所特有的。苏州清明节祭祖需备16道菜,可见苏州人对清明祭祖的重视。

  清明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也是最能体现一地历史文化传承的节日。曾经,苏州人的祭祀就有很多讲究,有些细节甚至是苏州所特有的。比如,猜猜祭祀时要备多少道菜?你是不是只想到了青团子?那就听民俗专家给你讲讲吧。

  吴俗重祭,每临清明日,人无贫富,皆祭其先。悼念已逝的亲人,慎终追远,传承吴文化的苏州历来十分重视清明祭祖。苏州旧时在清明祭祖上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种是墓祭,另一种则是在祠堂祭祀祖先。

  其中, 墓祭也被称作“扫墓”或“上坟”,这一祭祖活动自秦朝开始,唐朝盛行,延续至今。在祭品上,大部分都按传统得到很好的保留。据《清嘉录》记载,老苏州的传统祭品包括了青团子、焐熟藕,也供以酱汁肉、红烧鳊鱼、素菜、水果等,如今老百姓则有的在此基础上,还会按照逝者生前喜好,增加一二。祭品种类一般没有严格控制,而在数量上,则一般要是双数。

  在准备相应的祭品外,古时苏城百姓扫墓有两大特色。一方面是出行,举家携带祭品、纸锭等,摇橹乘船前往,这是古代苏州水路并行的交通格局所造成的特有景象,其次,在献祭品、坟包添土、除草一系列祭扫内容上,老百姓会在坟头挂一串纸钱,俗称挂墓。这一风俗是苏州所特有老传统,如今在东西山、越溪等地区的村民在祭扫亲人土坟时,还有一些保留。

  而墓祭人员上也有一些讲究。坟主后裔如在外地回不来,古时候就要采取向故乡方向“遥祭”的方式进行。落葬一年内的新坟,新婚夫妇则一定要到场,称为“上花坟”,表示让新媳妇知道祖先的墓葬所在地和墓葬情况。

  除了一般平民的墓祭,苏城当时潘氏、王氏、贝氏等名门望族都修有祠堂。祠堂上面安放着依世系次序排列的先祖先牌位。清明时,这些家族所举行的祭祀仪式则显得隆重繁复。

  祭祖前,主人会将祠堂打扫干净,准备香炉、蜡扦、祭品等,且整个仪式只允许家族中的男性参与祭拜,并需要按辈分长幼排序,长者在前,小辈居后。整个仪式包含了点蜡、上香、组长训话或念诵祭文、叩首等流程,且要求严格,不允许出错。

  祭祀的祭品,每个宗族都略有不同,总体上为四荤、四素、四水果、四糕点,寓意着吉祥如意、兴旺发达等良好祝福之意。四荤一般是以牛头、羊头、猪头“三牲”加上鱼肉为主,四素则有黄豆芽、豆腐,加上必备的青色蔬菜。寓意万事如意、清清白白。糕点上,一般为团子、馒头、粽子、年糕四大样,取团团圆圆、(科举)高中之意。

  虽然苏城各个宗族,在具体的祭祖流程和细节都有不同,但作为家族中的一件大事,仪式都遵循隆重与肃穆的原则。而令人惋惜的是,作为宗族祭祖主要载体的祠堂,由于受到“文革”冲击,苏城大部分祠堂已经不复存在,一些残存的祠堂也被挪作他用,变成了学校、仓库、平民住房等。

  民间手工艺人通过木雕形式重现“山塘出会”的景象。

  除上述之外,对清明“孤魂无祀”者,苏州旧时则由官府出面,到虎丘山塘集中祭祀的传统。除了清明,老传统农历七月半、十月初一也有出会,俗称三节会。因仪仗队伍经过最繁华热闹的山塘街,又称为“山塘看会”。

  在民间的传说中,由于城隍掌管一方的阴间事务,因此山塘看会,都将抬出苏州的城隍,万人空巷,热闹非凡。各乡土地也齐聚,共同来到虎丘郡厉坛举行祭祀仪式。如今“山塘看会”的民俗已经不见了踪影,“上坟”则保留,仍然是市民重要的清明节祭祀习俗。

详细苏州清明节活动/购物/旅游请查看>>>苏州清明节】【苏州清明节旅游】专题
苏州春季专题推荐:苏州赏花】【苏州踏青】【苏州旅游节】【苏州创博会

关注更新
返回本地宝首页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