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苏州的传统习俗

导语 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时间上非常接近,它的民俗活动和节日意义,就显得格外丰富与重要,而苏州清明节就更具有它独特的内涵和活动形式。

  《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时间上非常接近,它的民俗活动和节日意义,就显得格外丰富与重要,而苏州清明节就更具有它独特的内涵和活动形式。

  一、祭祀和追念祖先

  苏州人旧时把扫墓称作“上坟”,顾禄《清嘉录》卷三“上坟”条云:“士庶并出祭祖先坟墓,谓之上坟……道远则泛舟具馔以往,近则提壶担盒而出。挑新土,烧楮钱,祭山神,奠坟邻,皆向来之旧俗也。”许锷《清明扫墓》诗云:“荒墩古木夕阳微,游客惊心泪染衣。满目凄风寒食路,野裳花杂纸钱飞。”

  除了祭祖和扫墓,对“孤魂无祀”的怎么办呢?苏州有由官府出面,到虎丘山塘集中祭祀的传统,叫做“山塘清明节会”,市民也都兴致勃勃经山塘(以乘船为多)到虎丘参与,叫做“看会”。《清嘉录》卷三“山塘看会”条云:“清明日,官府至虎丘郡厉坛,致祭无祀。游人骈集山塘,号为看会。会中之人,皆各署吏胥,平日奉侍香火者。”

  由于虎丘看会,祭孤魂又变成了抬神出会,严肃的祭奠,就慢慢成了市民群众的另一种“赛神”活动,正如《吴门画舫录》所说“吴中清明赛神,祀孤魂于虎丘厉坛,舟子籍诸丽品,以昂其船价。画舫鳞次山塘,尽一日之欢。西舫东船,伊其相谑,真无遮大会云。”

  现在,虽然清明节“山塘看会”式微了,但“上坟”仍是市民重要的清明过节内容。

  二、感受自然,赞美春天

  由于清明时节所处的时令,无论在气温,还是光照,都十分宜人,真是风和日丽,莺飞草长,桃红柳绿,生态上一片明洁清净。因此,在“清明扫墓”同时,还会有野外踏青,就像上面提到的诗人杜牧,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之后,笔法一转,就写到了另一面:“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是哭哭啼啼的回家,而是“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帝京景物略》)更有的面对春景,欢欣鼓舞,赞美春天。这当然与三月初三的“上巳节”有关。正因为融合了上巳节的祓禊、宴饮等内容,清明节感受自然,享受春天,赞美春天的特点越加显得突出。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的“春日田园杂兴”中第三首也说:“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苏州是江南水乡,最有特色的活动要数“画舫游”。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卷三中就生动地介绍了富贵人家“画舫游”内容,叙述这次活动是“始于清明”,接着介绍画船的内部装置、活动的规模及具体内容,如“大船载酒肴,穹篷如亭榭,数艘并集,衔尾而进,如驾山而来”,“仓中男女杂坐,箫管并奏,宾朋喧笑”。

  清明时节,杨柳青青,最是亮色,同其他地区一样,苏州也有“插柳”“戴柳”的风俗。所谓插柳,苏州称插杨柳,就是把折下的一二枝柳枝,插于门边,或系于门框,“垂柳鬖鬖然,烟光翠柳,明媚醒人眼,大家小户,前街后巷,门间一望而知曰:今日是清明也。”而野外去踏青的儿童妇女,更多的会戴柳圈,做柳灯笼,戴杨柳球。

  戴柳圈简称“戴柳”,就是把折下柳枝条,圈成一个圆圈,大小正好以套在头上为宜,这主要是少年儿童戴的,据说可免虿毒、避厉疫。

  除了插柳、戴柳外,苏州一带还有“戴杨柳球”的习俗。

  所谓杨柳球,是把非常细软的柳枝折下后,从断裂处,把柳枝皮四下剥开,手捏树皮,顺枝条往另一端捋去,长满嫩叶的柳树皮捋至枝条的另一端,卷作一团,就像一只翠球。脱了树皮的枝条,细细的,十分光滑,像细竹竿一样,而另一端则吊着一只“绿球”,手持“细竹竿”,另一端就像吊着的翠灯笼,所以民间又称为“做灯笼”或“点灯笼”,枝条细软又有弹性,绿球上下抖动,十分有趣,是清明节孩子喜欢做的“节目”。

关注更新
返回本地宝首页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反馈